“只要站在風口,豬也能飛上天”。說的是雷軍的小米手機,當前,中國成人裝市場的增長空間因市場逐步成熟而縮小,企業都渴望在小朋友身上挖掘出更多的商機,國內童裝市場將迎來更大的爆發期。有只”服裝豬“飛起來了。
這頭“小豬”也抓住機會飛上天,但這頭小豬不是在風口上吹上天的,而是靠自己長上翅膀飛上天的。大家應該都有聽過小豬班納這個名字。15年前他叫“華新服裝廠”,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服裝加工企業,年產值也只有幾百萬元。現在,公司每年銷售1100多萬件,專賣連鎖店1500多家,位列中國三大童裝品牌,銷售網絡覆蓋全國各地及亞、歐、美洲等地區。
它快速成長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法寶?
客戶“走佬”扛下800萬債款
公司創始人張良義跟許多勤勞的香港人一樣,趕上了改革開放回莞創業的熱潮。他創業的基礎,源自于17歲遷居香港后半工半讀的打工經歷。從印花工人、跑單業務員到代理商,直至1988年才在東莞創建了自己的服裝廠。1996年,他又成功轉型創建了“小豬班納”童裝。
“我從最初一個根本不會做生意的人,到后來做加工、做品牌,再到現在的小豬班納,能這么一路走過來,其實也沒什么,可能就是因為我這個人不服輸。”采訪中,張良義慢悠悠地說著,口氣平和,卻透著倔強。沉思片刻之后,他緩緩講起了1991年最難熬的經歷。
1991年,張良義經歷了人生中最難過的日子:一位還未結清1000多萬元貨款的大客戶卷鋪“走佬”(失蹤逃跑)。當時,這個消息猶如一聲晴天霹靂,張良義處于崩潰狀態。不是因為自己沒賺到錢,而是把供應商800多萬元的貨款賠了進去。
1000多萬元的貨款泡湯,張良義還要背負800多萬元的欠款,僅靠自己東拼西湊遠遠填補不了欠款的數額。供應商天天上門追款,張良義度日如年,寢食難安。苦苦掙扎一個月后,張良義如實向供應商們坦陳自己的困境,并承諾三年內分期償還800多萬元欠款,他還懇請供應商在業務上一如既往地支持他。
隨后,張良義過起艱苦的還債日子,他身兼跑單、裁床、卸車、搬運等數職,廠里的大小事務親力親為,就連吃住也呆在東莞的廠里。終于,他用勤奮兌換了對供應商的承諾,在欠債的第三個年頭把所有債務還清。
坐在街邊蹲點考察市場
經歷了“欠債”風波后,張良義更加堅定一種想法:生意越做越大,張良義心里卻感到越來越不踏實:做加工,總要受制于人;生意好壞,自己無法控制,只能指望別人多發些單子給自己。就在還債的那幾年,他一直細心觀察市場的空白,籌劃轉型。
他琢磨著要改變這種現狀,創立自己的品牌。
那時候,張良義的服裝廠正為香港一家大品牌做加工,他便從中學習,發現這個品牌的專賣店銷售模式做得十分成功,值得借鑒;再去考察市場,又發現當時大多數服裝企業品牌意識不強,大多擠在批發市場里,而童裝幾乎就沒有哪個品牌通過專賣店銷售。他斷定,童裝市場空間廣闊,大有可為。
1995年,張良義請來設計師,籌劃轉向童裝發展。1996年,他創立了“小豬班納”品牌。
這年5月1日,“小豬班納”第一家專賣店在東莞石龍鎮開業,轟動一時。
創業初期,自己開專賣店沒什么理論知識,只是靠“土方子”選址。當年,他在汕頭街邊蹲點考察了一個多月:看中哪條街就先記下這條街上店面內所售服裝的價錢,然后坐在街上蹲上七八個小時數客流量,估算出店面一天的流水賬。
兩個月后,第二家專賣店亮相汕頭。第三家、第四家、第五家店面迅速崛起……隨后,張良義以自營連鎖結合特許加盟的經營模式,將“小豬班納”發展成1500多家連鎖店的規模。
拍動漫電影,打造兒童快樂王國
在其他童裝品牌還在競爭價格、款式、渠道時候,小豬班納率先走在前路,開始進行品牌價值的輸出。
動畫片《小豬班納》的熱播,讓小伙伴們耳熟能詳,可愛、淘氣而頑皮的小豬班納風靡一時。這將動漫與服飾完美演繹的背后推手正是“小豬班納”。
系列動畫片《小豬班納》自2012年8月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首播后,陸續在全國近300多家電視臺熱播。
從服裝行業來看,小豬班納還是傳統企業,而國內童裝面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,品牌的打造必須有突出優勢。
出人意料的是,動畫片的播放受到了幼兒等群體的推崇。動畫片的開播,大幅度提升了小豬班納品牌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力,引領童裝行業發展新模式。
做服裝,永不服輸。如果你能在企業里獨當一面,學會了別人的運作模式,擁有豐富的企業管理基礎,那么,你去創業吧。這是張良義對創業者的忠告。
浙公網安備 33078202000022號